首页
全团要讯:义乌探索实施“双轮驱动”改革 增强基层团组织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全团要讯:义乌探索实施“双轮驱动”改革 增强基层团组织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发布时间:2020/09/05


导语


近日,团中央《全团要讯》(2020年第14期)编发义乌市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经验做法,供全团学习借鉴。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义乌市始终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蹄疾步稳、有力有序推动试点任务落地落实。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推进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后,义乌市进一步研究出台20条改革意见,实施“双轮驱动”改革,为增强基层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打下坚实基础。

附:《全团要讯》(2020年第14期)全文


浙江义乌探索实施“双轮驱动”改革

增强基层团组织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


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浙江省义乌市委高度重视,成立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先后10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市委专题会议、市委深改会、现场推进会,传导强有力的改革信号,设计和落实了一系列改革举措。今年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推进电视电话会召开后,义乌市深入落实有关要求,在前期46条改革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出台了20条改革意见,实施增强基层团组织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的“双轮驱动”改革,项目化推进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综合试点走深走实。


一、突出团的政治功能

1、压实团干部任期目标。分类开展团干部任期目标管理,构建“干部能上能下、收入能增能减”的管理体系。实施村(社区)团组织书记年度履职“军令状”制度,“军令状”涵盖基础工作、重点工作、特色工作3张履职清单和若干青年服务项目,涉及党组织交办任务、上级团组织部署和个人申报项目,团组织书记年度述职重点汇报“军令状”完成情况,连续两年考评优秀的可推荐参加事业单位定向招考畅通团干部进体制通道;评议结果不合格的取消薪酬发放资格,并进行免职处理。突出党的培养,发挥机关团干部的示范作用,明确每名团干部联系1个基层团组织、发展培育1个青年组织、认领若干团建项目,任务清单完成情况纳入个人考核,结果抄送市委组织部门,作为干部选拔使用的参考和依据。

2、攻坚团组织提质扩面工程。标定夯实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目标,突出各领域团组织建设的政治成果。在学校领域,制定思政教育学分管理办法,学分成绩作为推优入团、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按照“发展团员有标尺、教育管理有方法”的目标,严格落实共性、个性相结合的入团标准,实施日常积分制、星级评价制,细化团员教育管理指标;建立望道青年学院(省团校义乌分校)、中学团校、红领巾学院,研发以“望道信仰线”为代表的研学课程;巩固学校团组织,填补民办学校、公办民营学校团组织空白13家。在社会领域,向市场、快递物流、直播电商等6个重点领域派出团工委,挖掘吸纳优秀青年经营户、“创二代”;出台“两新”团组织规范化建设指导意见,推出标准化、清单式服务指南,在符合建团条件的行业、企业中新建团组织114家;新建由共青团主导的青年组织537个,覆盖采购商翻译志愿服务队、青年商人发展促进会、布艺联盟等各类志愿、创业、兴趣类青年组织,联系青年20多万名。



3、畅通推优入党制度化渠道。制定“红色雏雁”量化积分管理制度,通过“积分折算”加强党团衔接,积分评定结果作为推优入党的重要参考;建立推优入党常态化工作机制,明确全市每年发展党员指标中,发展35周岁以下青年不少于60%,实施党团联合培养,保障推优质量。今年以来,已推优入党240人。


二、拓展团的社会功能


1、丰富团干部的选配来源。坚持五湖四海,制定社会化专职团干部选育管理实施办法,探索打破行政化的选配工作机制。推动各村(社区)青年委员进“两委”班子、负责团的工作,开展“一村一青年委员”选育工作,吸引4096名返乡大学生、创业青年、退役军人等报名参选;为镇街团委选聘体制外挂兼职副书记98名、专职团委委员14名,探索公开招选优秀青年担任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派出团工委等团组织负责人,全市团干部的配备率、在岗率稳定在90%以上;选任3名体制外青年担任团市委兼职副书记


2、拓展团组织的社会属性。开发“数字共青团”云平台,整合“志愿汇”“童心守护”“十八腔”等7个青少年网上服务平台,提供婚恋交友、创业指导、未成年人保护等服务菜单;优先支持团属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目前已承接实施62个项目,金额达578.9万元;立足义乌的市场优势,聚焦石楼、汶川等地青年,探索标准化扶贫模式,通过加工、培训、展销、电商等途径扶贫扶智;构建以市级“青年之家”总店为示范、14个镇街旗舰店为主体、各村级便利店和企业、商圈、市场特色门店为延伸的“青年之家”体系,吸纳青年组织、青年社团、兴趣小组等入驻,提升组织活力和服务力。今年以来,全市589个“青年之家”门店已配送标准化服务项目98个,常态化开展活动1800余场次


3、增强工作力量的社会能力。对标优秀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改进青年群众工作方法,构建“党建+团建+单元”微信塔群,党员干部牵头,3.5万名团员团干、青年社工、青年志愿者入驻并担任“青春联络员”,参与社会治理、宣传解读政策、组织志愿服务等工作,要求30分钟内信息覆盖到边到底、5分钟内紧急指令实现直达,疫情防控期间,15分钟内即集结3200余名青年志愿者;推动团的活动方式社会化,依托青创实践基地为362名大学生提供青创工位,为暑期返乡大学生提供“亲青老娘舅”、“跑小青”、“村长助理”等六类实践岗位220个;引导学生团员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在社会上发挥作用,志愿服务时长纳入全市个人诚信体系。



此外,在机制和资源保障方面,义乌市委还将改革任务作为全市基层单位年度考绩和市委巡察的重要内容,建立月度“红黄旗”通报机制,及时约谈“黄旗”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人;统筹青少年工作经费3026.5万元,督促14家改革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在人员、场地、资源等方面给予全力支持,形成了面向全市的示范引领效应。


通过“双轮驱动”项目化推进改革试点工作,义乌市各级团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彰显,初步实现了“让团干部干起来,让团员青年动起来,让团组织活起来”的目标,同时在全市6.1万团员和百万青年中开展忠诚向党我争先、创新创造我争先、实干进取我争先、开放守信我争先、乐观奉献我争先等“团员青年五争先”活动,展现新时代义乌青年新形象,团组织的存在感、影响力和贡献度得到明显提升。